公司動態
在2012年我國乙烯工業產能增長迅速,同時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程度所有提升,而開工率下降,進口量有所增加,總體走勢呈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增速加快,乙烯總產能突破1700萬噸/年。
建設大型化裝置、發展規模經濟,是國內外乙烯工業實現低成本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統計數據顯示,100萬噸/年乙烯與50萬噸/年乙烯裝置相比較,噸成本可降低25%。
截至2012年底,我國乙烯新增產能140萬噸,總產能達1709.5萬噸,比上年增長8.9%。一批新建和改擴建乙烯項目快速推進,其中大慶石化120萬噸/年乙烯改擴建工程和撫順石化80萬噸/年乙烯裝置,均實現一次開車成功,四川、武漢等地的煤制烯烴,以及浙江寧禾、陜西延長榆林等多個煤制烯烴項目在穩步推進中。
2012年,我國共有24家乙烯生產企業、30套生產裝置(其中石腦油基制乙烯裝置28套),乙烯生產企業平均規模74.1萬噸/年,比2011年的68萬噸/年增加了6.1萬噸/年;乙烯裝置平均規模57萬噸/年,比2011年的56.1萬噸/年上升了0.9萬噸/年,高于世界52萬噸/年的平均規模。
若不計算煤制烯烴和甲醇制烯烴裝置,我國石腦油裂解乙烯裝置的平均規模為59.2萬噸/年,單套規模達80萬噸/年以上的裝置有8套,合計產能774萬噸/年,占總產能的45%;單套規模60萬噸/年以下的裝置降至12套,產能合計263.5萬噸/年,占總產能的16%。
二是我國乙烯開工率比上年明顯下降,乙烯產量再現負增長。
2012年,我國乙烯產量為1490萬噸,比上年下降2.4%;乙烯開工率為93.5%,與過去幾年近100%的開工率相比明顯下降。全年乙烯開工率呈先降后升的走勢,在90%~95%。三季度開工率一度跌破90%,但四季度開工率止跌回升。
2012年我國乙烯表觀消費量為1630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自給率為92%。
從乙烯下游產品消費量來看,近年來乙烯消費量自給率僅為38%~48%,還存在較大的供應缺口。2012年我國乙烯進口量為138萬噸,比上年大幅增長31.4%。
進口量上升的原因是多樣的。首先,今年亞太市場乙烯價格比國內市場低。其次,一些地方化工企業開始使用乙烯生產苯乙烯,取代了此前使用乙醇生產苯乙烯的工藝。再次,下游裝置擴大產能,增加了對原料乙烯的需求。
三是設備國產化程度提升,乙烯原料趨向多元化。
從裝置國產化程度上看,乙烯生產工藝中所用的大型裂解爐、裂解氣壓縮機等關鍵設備已實現了國產化。
2012年10月,大慶石化年產120萬噸乙烯改擴建工程龍頭項目已生產出合格產品,實現了國內大型乙烯技術工藝包采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實現完全國產化的目標。在撫順石化大乙烯建設中,國產設備達到72%,實現了關鍵設備乙烯壓縮機組的國產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之一。
從乙烯原料上看,受資源限制,目前我國乙烯使用的原料以石腦油為主,其次是輕柴油、加氫尾油等。其中,石腦油占64%、加氫尾油占10%、輕柴油占10%,90%乙烯原料來自煉廠。原料的構成在目前或將來都不占優勢。
豐富的煤炭資源加上烯烴市場巨大的需求量,使煤制烯烴項目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隨著神華包頭等多個示范項目的投產,我國以煤等非石油基原料制乙烯的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煤制烯烴、甲醇制烯烴工業化裝置4套,合計烯烴產能218萬噸,生產聚乙烯56萬噸,聚丙烯162萬噸。
- 上一個:工業氣體凈化技術進展